部门链接
站内搜索
首页 >  专题报道
专题报道
学生的快乐成长是老师最大的欣慰 ——于丽艳帮扶困难学生事迹
发表日期:2015-07-15  共浏览

于丽艳,女,贾思勰农学院教师、党支部宣传委员,2005年从山东农业大学硕士毕业后来到我校工作,目前从事专业课程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讲授工作。

于老师的帮扶对象是农学院的一名女生,该生是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及变故较多的学生。

第一次见面是在心理部的会议上,当时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,工作中这个孩子身上的勤奋让于老师非常喜欢。后来因为工作的接触,有一个下午她情绪不好,她们一起谈了很多很多:小时候妈妈扔下了她,她跟着姥姥长到8岁,回到爸爸身边,小时候全靠接济和救济,曾辍学3次。前两年父亲去世后,认了母亲,但母亲已改嫁。虽然知道了母亲的下落,但幼年留在心里的坎不是那么容易过去的。她心里有恨,这影响着她和母亲的关系,也影响着她对一些事情的判断和对情绪的控制。知道了她幼年的家庭支离破碎和现在家庭的错综复杂后,对她是一种特别的心疼和想保护的冲动,孩子从小经历了那么多委屈和无奈,经历了那么多痛苦和无助,于老师知道她需要温暖。后来学校发起了一对一帮扶活动,于老师第一个就想到了她。

那时候她们随时都会聊聊,自习课、放学后、工作中、路上遇见等等。有意无意的于老师会主动问问近况,怕她有想不开的事情又不好意思说。她工作学习都很努力,平时周末出去打工,对于老师也很亲近,愿意跟她交流。就在2013年元旦以前,有一次她跟于老师说起来,说学校里活动很多,原来课余时间打工时间没了,感觉经济压力很大,真的扛不住了,想退学了。当时于老师的心里特别难过,对她说,这么多年吃的苦就是为了心中的这个目标,好不容易实现了,现在放弃你觉得可惜吗?她就哭了,很隐忍的哭,然后说:“我没有办法,我一直在想我这样值得吗?我们那边像我这么大的女孩很多早就嫁人了,我非得读什么大学呀?”其实前面聊天的时候还谈到过想考研究生,现在的放弃是真的走投无路的悲哀吧。后来聊了好多,于老师跟她说困难只是暂时的,现在有贷款、有奖学金、助学金,学校和系里都会想办法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的。一定要再坚持一下,过了这一阵就好了。于老师试探着问生活费还够吗?她说生活费好解决,就是学费是大头。于老师平时兜里不爱带钱,那天正好有100多,手揣在兜里,钱攥在手里思考了好久,知道像她这样的遭遇和个性,自尊心特别强,做不好就会受到伤害。于老师递给她的时候说,别想太多,没别的意思,改善一下生活吧,或者买几本书看。她看了看,没伸手接,跟于老师说,老师,我跟你讲这么多,没跟别人讲过,不是为了钱,我也不会要你的钱。她的眼睛里闪动着泪光,却坚决,是那种决绝。还有一次于老师打电话让她帮忙从食堂捎点饭来,于老师嘻嘻哈哈的给她100元说没零钱,剩下的自己买点好吃的,她又有了上次那种神情,坚决不要。有了这两次于老师再也没有跟她提过给钱的事。后来跟学生科反应她的状况,系里也很支持,帮助解决了部分经济问题。也跟她要好的同学悄悄谈过,叮嘱她们多关心她,多聊聊天。她自己过了这一阵之后,也慢慢变得乐观坚强起来。

那年冬天她的嘴唇上经常裂口,家里的水果于老师一次带几个放到辅导室,会说忘了吃了或者吃不完帮着吃了,她有时候会吃,有时候也不吃。邀请了好几次到于老师家里吃饭去,她都有工作、打工、与同学约好了等理由,从来不去。一双小红鞋给她,试了试于老师看着穿着行,她说不行不行放在了咨询室。春末的时候,买了一条米色黑点蕾丝边的连衣裙给她,跟她说我买小了穿不上,觉得她穿应该可以,一开始也是不要,后来于老师讲网上退货很麻烦,还要再花运费,白花钱的,这才收下了。她的要强和心里的障碍让她难以接受母亲的经济支持(其实现在母亲家里经济还好),也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,家庭关系的混乱让她的思绪也时常处处受到困扰,她的口头语或者说她心里的一种信念就是:不要求人。她曾经用很自豪的神情跟于老师说她从小都是自食其力,妈妈说给她钱,她从来不要,没有她她也这么大了。于老师听出来了她心里没有说出来的是什么。

大学要四年才能毕业,这不是长久之计,而且她想考研。最主要的是于老师想帮她放下过去,面对现在,迎向美好的未来,恨尤其是对母亲其实也是残忍的,虽然当初的遭遇的确有恨的理由。于老师记得当时跟她讲过一句话:“现在你用母亲的钱并不丢人,那是她的义务,能否换一个想法?再说母亲就一个,你其实心里很想和妈妈亲近吧,那时候她的确做的伤害了你,或许也有她的苦衷,再说她现在想弥补,可以给她一次机会,也是给自己一个机会。”后来暑假后一次聊天跟于老师说和母亲和好了,在她家住了一段时间,感觉也不错。于老师充分给予鼓励和真诚的祝福。像这样的谈话聊天有多少次,已经数不过来了,在她身上的关注和倾注不知道为什么会时时刻刻出现。于老师想,对于她,经济物质上的帮助是暂时的,希望她能轻松走下去是于老师心里的目标,也是于老师一直在努力的,但于老师知道这是一个人心理的万里长征,需要耐心、细心的开导、支持和鼓励。

其实,对于这位学生的帮扶在于老师的心里是愧疚的,于老师想真正真切的帮扶应该是付出做父母的心思,才可以无愧的吧,但由于经验的不足和当事人的敏感,以及后来的工作关系,她们最后也只是像于老师对待普通同学一样。虽然于老师一直在暗处观察她,留心着她,准备着随时出面应对所有可能的事情,但最近并没有什么需要于老师必须出面干涉的。上班、下班遇见相互问好,也看见她和其他同学一起说说笑笑,一起来来去去;每次走过她教室门前,经意或不经意都向里面看看她,看见她安安心心在里面认真的学习,心里也就欣慰;听老师、辅导员、学生说起她越来越好也会放心。现在的聊天主要倾向于将来的打算,工作的过程,与同学们的相处等,看见她越来越成熟的思考和比一般同学要早的计划,也会心生佩服。

在与她交往交流的过程中,于老师觉得自己也在不断成长。于老师学习着如何说如何做不会伤害这些年轻却又极度敏感的心,学习着如何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。懂得了世间有许多事情原来并不是我们一直认为的样子,也就学会了宽容平和,理解了她人行为的差异。苏力教授在《走不出的风景——大学里的致辞,以及修辞》那本书中这样说:“我们会在这里长久守候。即使夜深了,也会给你留着灯、留着门。”于老师想她自己也是,她愿意用她微薄的力量给学生们生活的希望和勇气,帮助学生们成长和蜕变,等待学生们成熟、成才和成功。

上一条:我院举行“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做服务型学生干部”专题报告会
下一条: 缘分的天空 感谢有你 ——来自学生的一封感谢信

关闭